about the terms “brotherhood” and “sisterhood,” see Eléanor Kuykendall,“Linguistic Ambivalence in Simone de Beauvoir’s Feminist Theory,” in The Thinking Muse, eds. Iris Young and Jeffner Allen .
本文节选自波伏娃《模糊性的道德》,探讨了儿童处境的特点,并由此延伸到当代人类生存状况讨论。他相信父母和老师的存在:把他们当作神灵来尊敬,而父母师长却无法成为神灵,他们只好满足于向神灵借取一件外衣,去哄骗儿童那天真的眼睛:奖赏、惩罚、奖品、赞誉或谩骂,都向儿童注入一种信念,即世上存在着善良、邪恶、自身的目标等,就像存在着太阳和月亮一样。
1949年,被誉为女性运动“圣经”的《第二性》出版。《第二性》出版后,很多人都觉得,被挑衅了。因为书的内容过于前卫,让人难以接受。它的作者波伏娃,竟然在书中大谈性启蒙,大谈女性的性生活,这话放在当今社会,都是虎狼之词,可波伏娃竟然还公开出版了。
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她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女性解放的贡献而闻名。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她不仅探讨了自由、责任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还深入剖析了爱情与婚姻的本质。以下是波伏娃的10句经典语录,句句揭露爱情的本质和婚姻的真相。
看问题考虑问题需要多种视角,最近看了几本存在主义的书,有点小感悟,特此分享。19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剧烈思想冲击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欧洲盛行带来的物资富足,欧洲在19世纪诞生了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其盛况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东方哲学则更加追求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实用主义,而西方哲学热衷于研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短短五个字,就阐述了他对于存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观点,而讨论这个问题则成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旋律。
Li Xiaoying A review of Beauvoir's feminist theory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06. Doi: 10.7666/d.y9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