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钱,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个小钱,不值一提;而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可是一笔“巨款”,甚至是“救命钱”!那个年代,农村人缺钱,一个工分只值两三角钱。生产队按工分分口粮。而工分少,人口多的家庭,分得的口粮少,往往不够吃,就得买黑市粮。而手中无钱,用什么来买呢?
一分钱让人想到当年小朋友唱的走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鼓舞了很多人拾金不昧的精神。那时候一分钱还是值钱的,而更早的六七十,一分钱能买到什么呢?先说吃。75年,在学校门口,一分钱可以买一勺子瓜子吃。也能买两块糖。
在如今这个美食随处可见、下馆子稀松平常的时代,你能想象在六七十年代,“下馆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那时候,下馆子可不像现在这般轻松随意,2 块钱吃一大桌,听起来似乎很实惠,但在当时,一般人还真吃不起。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那时去饭馆的人很少,一般都在家里吃,那时物价稳定,我口袋装上2角钱就能买好蔬菜,因大众菜1一2分钱一斤,细菜也不过毛把钱一斤,关键都是绿色食品,不用担心有沒有农药,有沒有保鲜剂等等,如果2个人下官子2元钱就足够了,晕菜3毛钱右,素菜1毛5一人右,红烧肉也就5毛钱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