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有关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惊诧、痛心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家长、学校、社会,到底该怎样努力,才能把一个孩子安全、健康地抚养长大?未成年人犯罪有何心理特征?他们因何而犯罪?当今社会又该如何预防及惩戒未成年人犯罪?近日,央广网独家专访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这是我在2011年写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个人的qq空间,以下是全文:~~最近对此案也有过一些思考, 在此案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言论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虽然在事后李玫瑾解释说其言论并非为药家鑫开脱。
3月15日,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针对邯郸三少年劫财、杀人、毁容、埋尸的系列罪恶行为发表自己看法,她认为三个恶少的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家庭按同罪刑期重罚这类父母,以法令判决其父母以相等刑期为年限,期间每笔收入都要扣除相应百分比收入作为被害家庭、被害父母养老的赔偿,让做恶少年的父母肉疼才是解决这类“生而不教”父母重视管教约束子女的溯本清源之道。
如果说最近最让我揪心的事儿,就是河北邯郸发生的三个未成年初中生杀害了自己的同学的这件事,这起案件令人发指,甚至令人震惊,很多专家学者还有法律人士也解读了这件案子的可能的判决后果,也有很多网友关心这三个恶少到底会不会判处死刑?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她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揭示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从屡上报端的罪案中,总结出的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前段时间提出了她的新研究结果,想必不少人说过李教授的传奇故事,作为心理领域的资深学者,她提出的“性格比智力更重要”一说,给无数家长新的启发和思考。心理学家李玫瑾用了40年,总结了上千例罪案,发现决定命运的并不是智力,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