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乐不起来?”她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你应该知足了,老天对你够意思了,有这么好的老公和孩子,工资也高,父母身体也健康,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应该笑,使劲笑!天天笑!”
有一个男人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很难过,感觉不到一丝快乐,我不想活了。”医生说:“这简单,城外马戏团有一个技艺精湛的小丑,他的表演会让你开怀大笑,振作起来。”听完医生的话,这个男人突然大哭,痛苦地说:“医生,我就是那个小丑。”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不免让人心疼,就连给人带来快乐的小丑都会感到不开心,何况我们普通人。
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且复杂,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像不开心这件事,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许一件小事没做好,引起了不开心,亦或是别人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有了不适感,再或是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也让自己不满意,总之,不愉快的体验似乎成为了“正常”。
也许在过去很多人心中,人是否开心和金钱物质是否满足有关,只要能够赚足够的钱,那么必然能够开心。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太多人活得不开心并不是因为生活多么困顿,也不是遭遇有多么不幸,而往往只是因为下面这三个原因。
一个人常常不开心,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认知不足。很久以前我就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人呱呱坠地,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一辈辈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循环,尤其是那些随行的人因为有病或者意外而离我们而去。
央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记者 智陈阳 实习记者 张瀚允)一到春天就浑身无力,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窗外春光灿烂,我却郁郁寡欢……为什么精神疾病易在春季高发?如何分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怎样缓解春季情绪不稳定?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在以“奉献”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异类,在人们惯常的教育中是不能自私的,否则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罔论获得事业的高成就。而实际上我们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是往往感受不到情感上的愉悦,更多的是被动的压抑和痛苦,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自身的真实的需求,违背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