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开展了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领导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进行长征的。
在它发展的极盛时期,建立了红安、麻城、黄冈、陂安南、河口、陂孝北、罗山、潢川、光山、赤城、赤南、固始、信阳、六安、霍山、霍丘、红山、罗田、浠水、广济、黄梅、三星、太湖、宿松、潜山、舒城等二十六个县的革命政权,并拥有红安、麻城、英山、罗田、霍丘等五座县城,其面积东西长六百余里,南北宽五百余里,约四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五十万,红军发展到近五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东临舒城,西迄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抵黄梅、广济,所辖区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大皖新闻讯 一进“新集门”,步入“首府城”。9月25日上午,“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在位于县城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旧址纪念馆,采访团先后参观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等,仿佛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又要与时俱进加强党建工作创新,更要总结、传承一百多年来党的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包括鄂豫皖苏区建党基地在内的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在这里迅猛发展,其建党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创造性经验。
鄂豫皖苏区创建后,为了确保与革命根据地的紧密联系,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部署、指挥下,鄂豫皖苏区在周边迅速建立起星罗棋布的秘密交通站、联络点和交通线,并培养出一大批忠诚勇敢、不畏牺牲的交通员,短时期内构建出一张紧密连接党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地下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