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样板戏又称为八大革命样板戏,是指在上世纪被树立为榜样的艺术作品,这里包括六个京剧作品《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以及《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两个芭蕾舞剧。
本套连环画《八大样板戏原型故事》1-10册合集【点击链接欣赏】连环画《龙江颂》王井绘画,福建人民出版社1965年7月初版,本书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定价185元(全10册)印数1-1500册。
四十多年前,“革命样板戏”曾风靡一时,其中,许多经典角色曾让物质、精神双双匮乏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如《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李铁梅,《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少剑波,《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阿庆嫂,《杜鹃山》中的柯湘、雷刚,《海港》中的方海珍、马洪亮,《龙江颂》中的江水英、阿坚伯等。
八大样板戏,人们都熟悉,甚至唱几句,也觉得有滋有味。凡是过来的人知道,样板戏的根本出发点,是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把工人,农民,军人,革命英雄搬上舞台。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歌颂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这是当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八大样板戏又称为八大革命样板戏,是指在上世纪被树立为榜样的艺术作品,这里包括六个京剧作品《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以及《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两个芭蕾舞剧。革命样板戏陪伴了50后、60后的成长,那么这“八大样板戏”的导演们都怎么样了?
说起来,这个话题确实比较新鲜,不揣冒昧,我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讨论是第一批样板戏,就是大家常说的“八大样板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标准的八大样板戏是五京、二舞、一乐,即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谢铁骊在电影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生前创作了《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系列、《暴风骤雨》、《智取威虎山》等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他曾与谢晋被称为“南谢北谢”。
“样板戏”一词最早出自1967年5月31日的一篇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海港》、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部作品,是常规意义上的“八大样板戏”。
“披星戴月下太行……”“家住安源萍水头……”“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时至今日,这些经典的唱段,依然不时响彻在我们的耳边。赵勇刚、柯湘、英嫂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也不时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