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4月4日文章,原题:从便利店一窥日本的未来 要想了解日本如今的变化,不妨把目光投向坐落在东京都港区南麻布的7-Eleven便利店。乍一看,它与其他便利店别无二致,作为本地闻名的文化符号,它们象征着日本无可挑剔的工匠服务文化。
英国《经济学人》2月22日文章,原题:古驰、普拉达和蒂芙尼大举押注房地产 从纽约第五大道和第57街的拐角处望去,蒂芙尼的门店看起来就像1961年的样子,当时奥黛丽·赫本穿着迷人的小黑裙,站在蒂芙尼橱窗前,啃着牛角包。然而,店内情况却大不相同。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11月18日文章,原题:你的硕士学位是鸡肋么?未来几个月里,北半球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学子选择继续申请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多数都会选择一到两年制的硕士学位,以期从本科生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脱颖而出。
英国《经济学人》12月19日文章,原题:为什么日本的小孩会独自乘坐地铁?为什么日本棒球明星大谷翔平赛后会捡垃圾?为什么日本人会好好排队,会耐心等绿灯?简而言之,为什么日本如此井然有序?有人说,答案可能在于日本的小学。日本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独立性。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0月31日文章,原题: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以船为家佐伊·布勒萨拉的邻居是天鹅,她的早晨从水面上迷蒙缥缈的日出开始。4个月前,这位24岁的插画家离开了她在布里斯托尔的家,买了一艘窄船,她认为这样比租房子还便宜。
英国《经济学人》2月20日文章,原题:管理一所顶尖大学是美国最难的工作吗? 要想成为美国顶尖高校校长,你不能没有完美无瑕的学术记录:2023年7月,因一篇报告引发的学术不端风波,时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神经学家马克·泰西耶-拉维涅引咎辞职。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1月11日文章,原题:起立鼓掌热潮已从百老汇蔓延至伦敦西区 戏剧《暴风雨》谢幕时,魔法师普洛斯彼罗的扮演者西格妮·韦弗走到前台对观众说,若得不到观众“热情的掌声”,魔法师将永远被困在岛上。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伦敦6月17日电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日前刊文说,中国科研实力增长迅速,在多个领域已处于国际前沿。但文章同时指出,中国科研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文章介绍说,从高影响力论文,即经常被同行引用的论文,可以看出趋势变化。
英国《经济学人》1月4日文章,原题:为什么55岁以上的人是新问题一代,婴儿潮一代的坏习惯一直延续到退休 尽管“退休社区”通常令人联想到平静的生活,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某些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却充满了狂欢与叛逆氛围,这也反映了老年群体的一些显著行为变化。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24欧洲杯上,海信作为欧足联首个VAR显示技术合作伙伴,其创新技术和体育营销战略成为了赛事的一大亮点。7月16日消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海信是中企通过体育营销获得国际认可的先行者。
最近《经济学人》发现了这个大秘密,他们又来翻炒“中国制造2025”这个话题,想干什么呢?但凡对《经济学人》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以非常有价值的深度报道而著称,最近几年也以反华而闻名,经常炒作一些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议题。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2月19日文章,原题:金融、咨询和科技工作正在吞噬尖子生要了解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如何看待自己,只需翻阅它们的招生手册。那些嬉笑的学生在整洁的草坪上精心摆拍的照片,勾勒出一幅关于个人成长和思想探索的理想画面。然而,外界对常春藤的印象却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