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熟读明代文人冯梦龙作品《三言》的人,大都会对其中“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印象深刻。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铁骨铮铮、行侠仗义,不惜远行千里护送萍水相逢的弱女子赵京娘回到蒲州老家,真可谓“极品好男人”。当然,或许此故事仅仅是后人为塑造赵匡胤的高大形象,而凭空杜撰的一个传说。
大唐历史,从李世民等人一路筚路蓝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四百年的大分裂的基础上,以赫赫之武功,再造自秦汉以来的大统一,就一直犹如股市中的一只“独角兽”一样,蹭蹭蹭上涨,可再呈现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光景之后,突然间,渔洋颦鼓动地来,一场自北而来的动乱—安史之乱,历史在这里似乎按下了暂停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 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 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 王国。朱温兼并北方: 朱温在唐末战乱时期曾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式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意为保卫自身安全,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唐朝之所以要在自己的鼎盛时期,设置节度使这种封疆大吏,乃是因为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这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也是唐朝以军事立国的必然。
玄宗好大喜功,边疆战事不断,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聚集着全国的精兵悍将。天宝初年唐朝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达到中央及内地的6倍,唐王朝出现“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并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创造了一个开放强大的中华历史,而宋朝则开创了政治宽松、文化兴盛的中华历史。然而研究唐朝和宋朝的历史会发现——同样面对藩镇割据的顽疾,唐朝政府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根除藩镇,但最后与藩镇一起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