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力殷墟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资料,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它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大骄傲,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简介 郭旭东,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子课题及一般项目“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与商代礼制研究”等,著作有《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甲骨学初阶》《甲骨卜辞菁华》《
□本报记者 刘红涛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部的安阳河(商代称洹河)两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朝后期都城大邑商遗址,面积达30平方千米。1899年来,殷墟因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是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的圣地。
孔德铭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部,是被历史文献、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了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从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灭商,共八代十二王、255年。殷墟考古肇始于1928年10月,近100年来从未间断,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28年至1949年。
2月26日,河南安阳,洹河之畔,筹建4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近4000件文物集中亮相,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成为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新馆将尘封3000多年的商王朝历史全景式地呈现出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再现了商文明。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河南安阳正式开馆。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描绘出一幅商王朝全景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裴熔熔在3月5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讲述了坚守殷墟考古一线25年背后的故事。“2000年底在前辈的带领之下,我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
大河网讯 1928年10月,在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学家董作宾挥下第一锹,中国考古人发掘殷墟的序幕由此拉开……董作宾(1895—1963),原名守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甲骨学家、古史学家,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甲骨四堂”。
央视新闻客户端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2024年2月26日开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更是让这里备受瞩目。
新华社郑州11月20日电 题: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考古成果探查新华社记者桂娟、袁月明、施雨岑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