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杀人偿命,做错事情接受惩罚,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古代,这只是用来约束底层人民,约束弱者。对于王室贵族、上层阶级来说,惩罚从来不存在,更谈不上偿命了。那是因为有一条更加残酷的、更惨无人道的规则,那就是这些人做错了事情,有人来代替他们接受惩罚。
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秦国第24代国君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不仅地盘很小,而且经济状况不太好,最重要的是,他处于整个周王治下的最西边,不仅要面对来自东边各诸侯国的威胁,而且要警惕来自西边蛮夷的入侵威胁。
导语: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之后,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经景监的推荐和秦孝公有过三次亲密接触,向秦孝公讲述"帝道"、"王道"、"霸道"的策略,现实主义的秦孝公根据秦国的现实情况最终接受了"霸道"的策略,和商鞅一起制定了变法的方向,经过两次深入的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民强国的目标
世人都知道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变得国富民强,甚至认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毫无作为,把变法之前的秦国国君比作酒囊饭袋,其实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结论也过于武断,秦国在停滞不前的三百年时间里的确有荒唐的国君,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简公、秦献公二位国君就已经开始引进三晋制度,在黑暗中摸索着秦国未来的复兴之路。
【为维持变法的实行,卫鞅下令,于渭水设置刑场,三族参与内斗者共721人,斩。】看到天幕中,一名名犯人被压上刑场,验明正身,明正典刑。大魏王的脸上忽然露出一丝期待。卫鞅的行为,在魏王看来,实在过于迂腐。按其新法所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是这卫鞅在他大魏推行这所谓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