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部万里长江与东海相拥交汇处的长江口海域,当地渔民曾看到一根柱状木头突然浮出海面,然后又消失了。这根木头从何而来,又是做什么用的?考古人员如何循着这个线索找到一艘古沉船,并费尽周折把它打捞出水?在古沉船上又有什么惊人发现?
中新网上海2月5日电(记者 范宇斌)万里长江在注入东海前放缓了脚步,泥沙淤积,造就崇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上海市崇明区正在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创新生态优势价值实现途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江豚跃出水面。
长江口二号古船被发现沉在上海的长江口,这片水域是长江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能见度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水下环境里,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考古和打捞团队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制定打捞方案,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启动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填补空白,船上的铁钉布满贝壳和藤壶昨天10时许,位于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处,包裹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可开合智能保护舱上盖缓缓打开,9名考古工作者进入古船所在区域开始挖掘,2名工作人员则在一旁用仪器密切监控考古现场情况——长
一般在冬春时节(当年12月至次年4月左右)才出现的浦东长江口咸潮,最近已出现了。连日来,浦东新区水闸管理事务中心已启动避咸调水应急预案,全力确保水环境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外高桥水闸夜间打开闸门引水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三)开始进入大汛期。
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
10月1日国庆长假首日,上海长江口区域风大浪急。上午10时许,崇明公安分局横沙派出所民警巡逻至江边时,远远看到江堤外侧一丁字坝上有人在垂钓。丁字坝两边没有护栏,钓者直面大风,江水直涌脚底,如果遭遇怪风或者大浪,钓鱼者根本来不及反应撤离,极易出现意外。深知危险,民警跑向丁字坝劝离。
当东南亚的新鲜水果翻山越海一路北上,从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江苏太仓港登岸,走进千家万户,商品的成功“惊险一跃”淋漓展现。当韩国的半导体技术顺流南下,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全球先进生产要素找到新的家园。天南海北,它们朝着同一目的地集聚,在长江口逐渐形成浩大的经济“洋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近日完成首次海上试航,计划于今年年底交付。记者在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外高桥地区采访获悉,围绕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外高桥区域正在积极布局,加快建设邮轮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双赢。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了解中华鲟的生长情况。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起源于1.4亿年前,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目前长江里现存最大的鱼,因野外种群数量减少,目前已是极危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来源 | 检察日报上海市崇明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交汇处,是祖国的第三大岛屿,各类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崇明区检察院立足区位特点、找准角色定位,努力扛起长江口滨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检察担当。一、围绕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努力培育更优质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