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如此,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行不由径”虽是生活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灭明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言偃提及澹台灭明时孔子应当还不认识。入孔门后很快就去楚国(吴地)游学,颇有影响,孔子所叹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有一个人,叫子羽,长相丑陋,因而不被看好。孔子也认定,这个人应该不会成大器,资质平庸。但是后来,子羽认真学习,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子羽学习多年后,就外出游历,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孔子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