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题: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新华社记者徐壮深沉如铁的黑夜,被最响亮的枪声划破。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夭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党员数量由五大召开时的近5.8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白色恐怖之下,生存还是毁灭?
来源:新华网原标题: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新华社记者徐壮深沉如铁的黑夜,被最响亮的枪声划破。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夭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党员数量由五大召开时的近5.8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白色恐怖之下,生存还是毁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但无论是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对毛泽东的革命人生,还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这首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意义,其特殊价值是其他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