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大驱们的发展脉络。和其他军种一样,中国海军在1949年成立之初,仅有一些缴获自日本的小型舰艇,外加一大批从民间征调而来的木质帆船。至于重庆号巡洋舰,还没焐热就自沉在了葫芦岛。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我国海军的主力舰艇,都带有抹不去的苏式风格。但在今天,甲板上,却飘荡着浓浓的民族气息。那么,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怎么做到的呢?如今的中国大驱们,在这颗蓝星上,又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呢?在1980年代,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终于能够下水了。
上次我们讲了护卫舰篇,今天来讲驱逐舰篇,我国驱逐舰发展在早期是比较有序的,每个型号的完成并向下一级展开,但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一次性开展了多型号驱逐舰的研制工作,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国产驱逐舰发展历程。
基隆级驱逐舰为原美制基德级驱逐舰,本来是美国为伊朗巴列维王朝打造的,后续因为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又重新卖回美国海军,退役之后卖给台湾,舰龄超过40年,分别为1801基隆号,1802苏澳号、1803左营号,1805马公号,主要驻守苏澳港,由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厂建造,查尔斯船厂进行改良升级。
1877年,英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鱼雷快艇“闪电” 号之后,这种武器便在世界上快速流行了起来。1888年,法国人发展出了“公海鱼雷艇”,这是一种可以远离母港到大洋作战的大型鱼雷艇。在英国人看来,这种“公海鱼雷艇”对穿行在英吉利海峡的皇家海军战舰会造成极大地威胁。
在这73年里,人民海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黄到蓝,走过了既有艰辛忍耐,也有高速发展的道路。该舰先后完成了舰艇适应性、火炮危险射界等1 000多项试验任务,为后续舰的改进和定型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被誉为人民海军“国防现代化装备试验的开路先锋”。
106舰来了,延安舰前往南海某海域,训练画面公开。据央视军事报道:南海某海域,“万吨大驱”延安舰和咸宁舰组成舰艇训练编队,展开多课目实战化训练,实际检验武器装备效能,提高舰员综合作战能力,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