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 在济南平阴县范皮村,手造笤帚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只剩下五六个人在坚守着这份老手艺。85岁的郑庆富就是其中一个,也是年龄最大的。他做了一辈子手工笤帚,制作起来娴熟麻利,十几分钟就能做出一把结实耐用的笤帚。虽然眼下手工笤帚已经很少见,但是他的笤帚并不愁卖。
近年来,当地的笤帚苗编制艺人将这门老手艺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提高传统手工笤帚质量和美观性的基础上,设计出葫芦挂件、小手锤、桌面摆件等大小造型各异、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笤帚苗制品,产品畅销国内,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同时吸引更多人学习、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3日电(阿卜杜拉•热杰普)8月22日,记者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恰尔巴格镇阿日买里村的富豪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们正熟练地加工着扫把,导线、打孔、绑缚,大家分工细致,手脚麻利,不用多时一把扫把便“有模有样”了。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见习记者 王胜楠 通讯员 于宁 李帅 德州报道笤帚也称扫帚、扫把,虽然不起眼,但是在生活中却一时也离不开它,不仅仅是用来打扫家里院外,偶尔也会用于“教育”一下不听话的孩子。因此,家里有一把“称手”的笤帚,往往能在日常居家生活中节省不少力气。
大扫除是迎接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马陆镇立新村,村民们对打扫庭院的扫帚,赋予了最传统的仪式感。立新村村民钱丽娟今年77岁,他们家至今还保留着手工扎扫帚的习惯。在钱丽娟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用的扫帚都是父亲手工制成的。“那时候每年过年前都会扎一把新的扫帚,能用一整年,扫地可干净了!
央广网运城11月26日消息在山西运城市新绛县凤凰岭下的汾河岸畔,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笤帚制作专业村龙兴镇张庄村,笤帚制作专业合作社等作坊内,社员们采用传统和现代工艺加紧为全国各地客户赶制笤帚,作坊内外一派产销两旺的劳动场景。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作者 牛琳 俱凝搏在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每年有数千吨竹枝从浙江、安徽运往这座中国北方村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运来的竹枝被村民们制作成扫帚,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7日讯 扫帚,作为人们过去常用的清洁工具,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和记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清洁地面的方式也已经多样化、现代化。然而在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68岁的王宜本却依然在坚守着这份老手艺。扎笤帚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捆紧和削齐。
在奉贤,有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手艺不仅是农村老人的生活技能更是对智慧和“手艺人”匠心的完美体现芦粟,是奉贤农村常见的一种植物初冬时节,青村镇吴房村的“手艺人”便开始沿着田间小河采集原料准备为自家制作一把芦粟扫帚制作芦粟扫帚的过程有些许繁复首先要将采摘下来的芦苇进行晾晒确保其充分干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