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评价,同时也是在告诫后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当思考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三十而立,立什么?
11月11日的小课堂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提供了70岁和60岁两个选项,正确的答案是哪一个?在中国古代,关于年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婴儿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说法,古代人的年纪一般不用数字表示,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某人几岁,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称谓。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人变得“中庸”了,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等等这些说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当然这些也都是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对这些传统文化和说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其具体含义,尤其是不能准确了解,不能正确理解,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八十岁高龄的张大爷每天早上都要出去走十多分钟,他说,这是他长寿的秘诀,在张大爷看来,只有坚持活动,人才有精神劲,年龄大了,就是要活出一个精神劲来。别看我八十岁了,很多年轻人的精神状态都没有我好,很多人都问我,究竟有什么长寿的秘诀?我的秘诀很简单,就是走路。
李零教授说得好:“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孔子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
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恰恰说明了人类对“60岁”的真正态度,这个时候的你,无论服不服,或许都能自叹一声:“自己真的开始衰老了。”而就60岁而言,古代圣贤孔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孔子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仅仅是代表60岁以后,老人们要学会顺意和豁达,更重要的,是要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摒弃一些不必要的杂念,以免扰乱心神,波及到身体,反而对长寿和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