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的结果。据悉,4月16日,杰青项目首次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会结束,完成对2023年底资助期满的199个杰青项目的考核评价。
本报北京11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官方平台发布一则题为《突出项目属性!杰青项目重大改革》的文章,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的“项目属性”,积极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
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遵循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是破解杰青项目“帽子化”、杰青“终身制”问题的改革之策,对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支持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在新的起点上攀登科学高峰、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意义重大。
光明日报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崔兴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从2024年起,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对上一年底资助期满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开展分级评价,并遴选部分特别优秀的项目给予15年近3000万元的支持。
已经运行了30年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下称“杰青项目”),今年迎来了一项重要改革。日前,杰青项目首次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会结束,完成对2023年底资助期满的199个杰青项目的考核评价。这是杰青项目结题分级评价政策首次落地。
4月中旬的一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第一组评审现场,19位评审专家点击鼠标和翻动纸页的声音持续数分钟后,投票结果出炉——区别于以往,此次评审结果分出了A、B、C三档。
在中国,提到“量子通信”,必然会提到一个名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早在21世纪初,潘建伟就已经在心里设计出一张中国量子技术发展的“规划图”: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天地一体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大幅提升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绩效报告》特别提到了杰青“帽子”的异化问题,并指出杰青不是荣誉称号,而是一类项目资助,这一理念还没有广泛树立,“存在有的学者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不再安心投入科研,或转向从事行政工作等情况”。
近日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宣布一项重磅决定,从2025年开始,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青)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青)以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行重新命名和定位,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是说,从2025年开始,不会再评选新的杰青优青了。
8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杰青”作为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第二层次高端人才,一向有“小院士”之称,是科学领域评判创新潜力与学术水平的权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