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晨报 记者杨梅)鸭舌帽、白衬衣、牛仔裤、板鞋。身高1米68,体重115斤,红色小板寸,皮肤细腻白皙。“你好,我是杜洺君”,声音温婉平和。无论从外形,还是精神状态,你都很难把眼前的这样一个女性与乳腺癌患者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半年前,杜洺君就在医院被确诊患乳腺癌。
不少病友在生病时都经受着多重折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折磨,心理上的烦恼忧愁更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而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重病患者,往往会因为害怕家里人担心而选择自己承受,所以我们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会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就像俞老说的:“治病先要强心”。
徐晓简介:抗癌卫士特约撰稿人。往昔国家级媒体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今日名副其实一家庭妇女,唯读书、写作这两件差事可勾连起二者之间的距离。2010年,与儿子漠子合著《留学真经》(中信出版社出版),与丈夫海鹰合作,写成《抗癌第一时间的抉择》。
首先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根据肿瘤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等不同,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一、倾听与交流 我们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在交流上,尽可能保持客观冷静,帮助患者逐步理解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适时进行健康宣教工作。
每年十月份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安宁疗护日”。 10月12日晚,上海标志性建筑——环球港将为安宁疗护工作者亮灯致敬。在今天进行的长三角地区2024年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全市共设有261家安宁疗护机构,全覆盖分布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家综合性医院。
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的磨练,早已为16年前的她提供了抗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31年的医院护理经验,更成为她为病友宽心释怀,现身说法的有力证明。如今,63岁的章林娣用热心和耐心给病友带来希望,病友们亲切地称她是癌症患者的“心理医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阳光明媚的午后,60岁的李大爷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双手紧握,神色凝重。他刚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医生建议尽快进行放射治疗。李大爷却犹豫不决,脑海中回想起邻居王婶前段时间接受放疗后的痛苦经历。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深秋的午后,阳光温柔地洒在医院的走廊上。王医生站在重症监护室外,望着病床上昏睡的张先生,不禁陷入沉思。张先生曾是一位知名画廊的艺术总监,生活优渥,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