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远城区大集上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摆满了一个个等着修补的锅、水壶、脸盆之类的物品,这些看似破烂的东西在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的手中不一会儿就修补好了,旧脸盆换个底只需8块钱,就能接着用,烧漏了底的蒸锅花30多块换个锅底还能接着使,买这样一个蒸锅至少得七八十元,而且不经使。
还记得儿时老巷子上飘着的那一声声“补。。。。锅。。。类”。那声音醇厚,自然盘旋在儿时的心头,久久不曾忘怀,想来,这补锅已经慢慢沦为一门破旧的艺术了,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齿轮中。补锅的人是传统的个体手工艺者,这手艺代代相传,学徒一般学习三年,三年学习中基本没啥工资。
疫情在家快疯了,没什么可以倒腾的,就把家里用了好几年的铁锅保养一下吧!下图是保养后的效果,就是这么丝滑,单手颠锅就是帅,疫情解封后又可以投喂办公室小姐姐们了[得意]保养一张图以下三步教会您——第一步:用800目的砂纸把锅子内部来来回回打磨一遍,打磨的闪闪发光的那种!
来源:【渭南日报】孟宪春过去每到农闲,有补锅手艺的人就收拾起自己的工具,开始走村串巷。于是“补锅咯”的声音,伴随着梆梆的敲击声,在市集和乡村上空回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补锅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细微描画。
乡村补锅人是乡场之间的候鸟,他们带着自己的行头,哪里逢场哪里赶。补锅人的担子,一头拥挤着坩埚、小炉、喷灯、风箱、焦炭和煤块,一头排列着砧凳、小锤、钻子和棉布卷。最惹眼的,是扣在扁担前端的补疤锅:有20多个铁疤,20多个铆钉。疤像癞蛤蟆,钉如蜈蚣虫,一律聚散相当,疏密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