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最大沙漠种植8200英水稻,稻田在沙漠的酷热阳光下茁成长-听起来像是海市屋楼或绿洲发的幻觉。但在中国的库布齐沙漠,曾经是一片干旱的荒地,现在青翠的稻田面积达 8.200 英亩,这要归功于一项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农业举。
又到秋收时节,作为中国最知名大米——五常大米的开镰仪式上周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举行,在此前后,我国各个产区的水稻也陆续开镰收割,这也意味着我国全面进入水稻收割的季节。开镰仪式也吸引了欧洲、非洲等一批外国知名博主大V来到现场。
来源:环球时报 俄罗斯Svpressa网11月24日文章,原题:事实证明,中国在空间站上培育的水稻比地球上的更甜、更有营养近日,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收获了一批独特的水稻。这是2022年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育种实验的成果。
又到秋收时节,五常大米的开镰仪式上周在黑龙江五常市五常大米核心产区举行。开镰仪式吸引了欧洲、非洲等一批外国知名博主大来到现场。各位博主对中国大米的品质赞不绝口,感慨中国大米价格甚至比非洲的大米更便宜,大米种植机械化程度比肩欧美。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在航天技术和农业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太空水稻的培育。这一创新举措为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人类未来在太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权威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断言,中国根本养不活中国百姓,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如果不从它国进口粮食,十几亿人口都将食不果腹,但最终的转折让所有人感到惊讶,因为他的出现不仅让我们不在挨饿,粮食出口占到世界第三,还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生计,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