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历史性双突破:北京大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宣布实现全球首例集成光量子芯片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制备,而微软同日发布首款拓扑量子芯片Majorana 1,宣称开启百万量子比特集成新时代。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月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中国科学家攻破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圣杯”,《自然》刊文盛赞里程碑突破。北京时间2月20日,国际顶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北京大学王剑威、龚旗煌团队与山西大学苏晓龙团队的突破性成果——全球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中国在芯片领域又一次创造了历史,新华社报道了我国某个科研团队研发出来了基于集成光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这是中国在下一代芯片技术领域创造的最新历史,破局了西方围堵,打压中国信息产业链,高端芯片和光刻机,制裁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月20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布北京大学王剑威、龚旗煌团队与山西大学苏晓龙团队的研究成果,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成功制备。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更为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