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幼儿园写字的时候,是从描红开始的,慢慢训练到拿笔平稳后,我们就可以再临摹字帖。不论是刚入门还是已经小有成就,临帖始终是一门“必修课”,久而久之在某些人心目中,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临帖越像原作,水平越高”。
临帖到底像好,还是不像好?网上炸开了锅。面红耳赤的争论,其实都偏离问题的根本了。根本就是,我们临帖的目的。我们临帖的目的是学会书法,学会书法写出自己的书法。这才是临帖的目的。而不是把字帖当素描画了。我为什么反对临字帖很像?原因是你用“像不像”这种思维去字帖,其实就已经开始画了。
作为“国粹”之一,书法吸引了很多人来欣赏和练习,相比于京剧、武术,它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收获一定的成果。不知道各位书友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天天临帖,练的时候得心应手,结果一拿开帖就不会写了。
临帖就是学习和消化的过程,但是当我们临帖时如果稍不注意,就会“走火入魔”。象与不象在临帖的被动阶段首先要象,做到毕肖。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尽量达到照相式完美复制。
其实也很简单,帖上怎么写,练习者就怎么临,首先要达到形似,再通过强化练习达到神似。但练习时,仍然有很多习字者的练习效果不好,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没有处理好临与摹的关系初学者由于自由书写已成习惯,在字形大小、笔画粗细、间架位置、用笔动作等各方面都与原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初学者应
临摹像不像这是学习书法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你觉得是读帖没有读懂问题,还是读懂了,没有写好的问题?下面图片是董其昌临摹杨凝式草书对比和吴熙载临摹《乙瑛碑》的对比。从起笔行笔收笔看看这些大书法家读懂字帖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