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由杨德昌执导,1991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该片讲述了高中生小四卷入黑帮暴力、家庭冲突和社会压力的故事。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是其对细节的关注。
在当时的台湾,整个时代是灰色的,到处弥漫着绝望和失落,悲哀迷茫充斥着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大都是“兵二代”,随着长辈来到台湾,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人,全部汇聚到台湾,说着各种方言的人,为了生活在城市里忙碌。随军的家属自发的形成了一个个叫做“眷村”的村落,在台中市的一个角落。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这些人成长着,由于当时台湾的环境帮会盛行,在学校里“兵二代”们成立了眷村帮与哈文领导的小公园帮,由于各种原因逐渐的势不两立。
文、图/文小妖我想,但凡看过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人,心里大概都会住着一个叫小四的少年。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后一个多小时中,我沉沉睡去。醒来时,却看到小四拿着刀刺向了小明,我用双手挡住了眼睛,甚至有些埋怨导演为什么对这个干净纯粹的男孩做了这么过激的安排。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台湾,社会不安定、躁动、晦暗。反攻大陆彻底成了口号、政治的巨大压力,民众惶恐,青少年帮派也活跃起来。当时曾在台湾生活过的作家张北海写道:他们“霸占地盘、勒索抢劫、寻仇殴斗(以美军宽皮带、飞轮和车链为武器)。
一部小说可以通过文字书写心灵,一部电影可以通过画面描摹灵魂。当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一切已经不再是我们当初认识的那个样子,是人心变了还是时代变了?1991年,一部震撼了整个华语电影界的作品问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然而这部电影却和它表现的那个社会一样濒临断代。
而91年拍摄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可以说是杨德昌野心最大的一部,片长237分钟的影片,人物众多,叙述庞大,以小影大,希望展现杨德昌自己心中的台湾50年代社会风貌,和大时代背景下小台湾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前情回顾上回说到,滑头小虎结梁子,小四小马初相识母亲在家中批改学生作业,画外传来唱诗声,原来是二姐。母亲担心她每个礼拜又是查经班又是唱诗班会影响功课,交代了二姐的教徒身份。二姐这个人物在片中是信仰的代表,她与小四的关系将会体现出信仰在那个时代处于怎样的状态。
导读: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原型是国民党当局迁台后的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影片讲述小四结识小明后,生活交际圈子慢慢产生了重大变化,后来在友情、爱情和家庭的多重矛盾压力下失去自我控制,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