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29日电 (记者 王宇 韩章云)初冬时节,位于豫西的三门峡市天气逐渐转冷,渑池县的丹参开始起苗。在该县张村镇协盛源农业科技公司(下称协盛源)丹参培育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为丹参苗打叶。协盛源是民建河南省委会挂牌的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书写高质量发展“农”文章。和美乡村、万象更新,乡村振兴、幸福稳稳,这是三门峡农业人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踔厉奋发、凝聚智慧,创新探索、躬耕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三门峡建设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农”文章,奏响了崤函大地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本报讯 (记者李杰 通讯员余照龙)近年,卢氏县围绕“特色农业强县”总体定位,按照“建基地、扩规模、抓管理、增效益、强龙头、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做优特色农业品牌,提升特色农业综合效益。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866元,同比增长14.3%,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扩大基地规模。
(原标题:我市七项行动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6月26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三门峡市今年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相关研究,精心编制建设特色农业强市规划,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重点实施七项行动,全方位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来源:【中国城市报】毗邻黄河南岸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是周召分陕分界地、地坑院文化集聚地、温泉康养名胜地。近年来,陕州区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依托独特的山区丘陵地理资源优势,立足实际,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纪雨童 图/刘超 赵宏伟6月17日,记者从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三门峡市114.2万亩小麦已于6月15日“颗粒归仓”。尽管部分秋粮播种遇到高温干旱的“烤”验,但三门峡市积极抗旱保墒,截至6月17日上午10时,已完成今年全市预计播种面积134.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彭红勇2月27日,走进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阳店镇羊角寨村大棚蔬菜基地,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地头,室外寒意袭人,室内却是“春意盎然”——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黄瓜长势喜人,农户们忙着春管、釆收,大棚蔬菜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
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14日电 (冯长海 陈博洋)近日,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种植的油葵喜获丰收。村民们穿梭田间,忙着收割花盘、装袋,并将采收的油葵花在村里的晾晒场进行脱粒、晾晒,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今年以来,高庙乡以提升人居环境和发展富民产业为目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来源:【云上河南】2023年7月12日,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西连接线上的连栋温室大棚,棚内栽种的葡萄苗已经攀上葡萄架,架下是已经挂果尚未成熟的阳光玫瑰,工人正在藤下辛勤地劳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实而又幸福的笑容。
来源:【云上河南】近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1.8万亩高粱已经成熟,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割,三轮车忙着转运籽粒,一派丰收景象。今年,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张茅乡流转土地种植高粱,并建设储藏库和烘烤分选厂房,吸引100多名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每人年收入15000元。
近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副市长杨红忠介绍:“产业兴则农村兴。近年来,三门峡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大做活做精彩。”立足“土”。
(记者王建栋)据市商务局11月17日统计,今年“双十一”三门峡金秋果业有限公司网上销售苹果90多万元,在淘宝、天猫等平台水果类销量名列全国前三,在我市电商企业网销排名榜上名列第一。连日来,“双十一”给该企业带来的“惯性”仍在持续,每天销售苹果40多万元。
图为: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冯俊珍察看三门峡拙雅公司果醋产品。 肖伟 摄10月14日下午,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冯俊珍调研电子商务运营工作,了解陕县电子商务经营发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人社、科技、农业、工商、工信、文广新局、新华书店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