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巴黎3月28日电 (记者 李洋)“马奈与德加”大型特展当地时间28日在巴黎奥赛博物馆隆重登场。该展览揭秘两位法国画家间的关系纠葛,再现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绘画史的一段重要内容。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向观展者讲解画作。
他从没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的艺术创作态度,却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画家,马奈采用鲜明色彩,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了一大步。19世纪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生于法国巴黎。
爱德华·马奈(一)。Edouard Manet,1832-1883年,19世纪法国极具革命性的画家,印象派的开创者之一。马奈的艺术生涯游走于传统与革新之间,他既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练,又大胆突破传统绘画的程式。
托马斯·库图尔法国学院派画家,创作题材以历史、肖像为主,他教过的学生后来都成为画坛的杰出人物,如爱德华·马奈、亨利·凡丁·拉图尔、约翰·拉·法吉、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卡雷尔·贾维尔克、J·N·西尔维斯特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都有不完美之处,但生活就是一种乐趣,一种宽心的接纳。马奈之所以被归结为印象派画家的原因在于他的画作主题颠覆了写实派的保守思考,乍看之下应该属于古典的写实派画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对艺术的精神,艺术创作态度上都深深的影响了马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之上,代表作品有《吹短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奥林匹亚》等。
谈到马奈,许多人会说,他是第一位现代主义画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绘画充满了平面性。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些关于马奈的评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来说,马奈到底做了哪些创新和突破?我们从一件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读到些什么?
“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这些天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以西班牙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以下简称“提森博物馆”)馆藏中70幅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呈现自文艺复兴直至战后欧美艺术的“西方绘画史”,引领观众通过名家杰作了解西方世界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在过
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分割线是两幅《草地上的午餐》,一副是马奈的,一副是莫奈的。而意大利是信奉天主教的,就是比较原始的基督教,没有经过改革的,总部梵蒂冈,有总领袖教皇,就是教宗,中国人之所以在清朝时期把父亲口语化“爸爸”其实是从梵蒂冈来的,光绪给慈禧叫“亲爸爸”,因为基督徒给教宗就叫“爸爸”,可以说在原始语音中相当于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