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以各种职业的面目示人。恩格斯在19世纪末,就曾感慨社会分工过细,时至今日,社会分工就更细了。于是乎才有五花八门的职业,也才有这篇文章。国人的传统是含蓄,所以不能直呼其名。以姓+职业称呼居多。工程师典型的有张工,李工,王工,赵工,这是工程师群体。
办公室里的职场后辈对你直呼大名,你怎么看?走入职场,称呼礼节是第一课。随着职场文化逐渐多元,原本对前辈恭恭敬敬的称呼,“某老师”“某师傅”“某总”“某工”,现在也开始翻花样。有人喜欢叫花名昵称,嘴甜的会称“某姐”“某哥”…但也有人直呼其名。
前两天在南京的一家企业讲授沟通课程。课间有学员问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致是这样的:他们这家公司的规模很大,因此,经常需要跟政府单位打交道。员工非常发愁,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些各式各样的领导。很担心叫错了,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关于这个沟通问题其实挺普遍。
工程师之间都是这么互相打招呼的——“高工,你设计图通过了么?”“李工,工程画完了吗?”“王工,你真是越来越漂亮了!”很正常对不对?不过要是你姓下面这些姓,你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腿最多的工程师姓吴,叫吴工。脸最黑的工程师姓包,叫包工。脸最红的工程师姓关,叫关工。
曾经有一句话在网络上颇为流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然而最近,“打工人”一词的火爆却让一切看起来好像都出现了反转——不管是北京国贸写字楼里的翠花,还是义务送快递的王二,人人都是打工仔,打工才是所有人的宿命。在“打工人”走红之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最流行的热词是“内卷”。关于“内卷”的具体内涵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两者相继走红传递的是同一种情绪,即生活压力大,人生不易。从“佛系”、“社畜”到“内卷”和“打工人”的走红,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已经逐渐从媒体构建的各类精致生活梦想中清醒,习惯于反鸡汤的自嘲方式反抗现实生活的压力。“打工人”一夜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