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式自行火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二号战车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05mm榴弹炮。改造比较简单,只要把二号坦克的炮塔换成105 毫米 leFH 18M L/28 榴弹炮与防御装甲。
这种车在生产和使用中采用过的正规名称相当多,1943年7月首次命名为“ Leichte Feldhaubitze 18/2 auf Geschützwagen II”,当年8月被称为“G.W. II ‘Wespe’ für le.FH 18/2 auf Gw II”,当年11月被称为“Geschützwagen II”,1944年5月被称为“leichte Panzerhaubitze auf Sd.Kfz.123”,1944年10月获得了最终的正式名称“le.F.H.18/2 auf. Fgst.Pz.Kpfw.II ”,当时该车已经停产。
法国索缪尔军事博物馆收藏着一辆后期型的野蜂自行火炮,它原本是德国国防军第9装甲师炮兵团的装备。顺便提一句,与野蜂共用一种车体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由于全部车体完工时间较早,到战争结束都没用完,所以一直配备着小型驾驶员罩舱,没有使用过大型罩舱。
当时间来到1943年初的时候,一款日后令德军的对手们印象深刻的自行火炮诞生了,这就是以三号和四号坦克为底盘研制而来的“野蜂”150mm自行火炮,全名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Hummel, Sd.Kfz. 165”,主武器为一门SFH18 L/30 150mm榴弹炮。
而德军则很早就意识到了自行火炮的必要性,并不断地发展这一类作战兵器。随后首先诞生的就是15cm s.IG.33 Sfauf.PzKpfw.I.Ausf.B“野牛”自行火炮,该炮采用一号B型坦克底盘,主武器为一门150mm的s.IG.33型步兵炮,于1940年参加了法国战役,并一直被德军用至1943年。
这次本社带了几场并不常见的对决——坦克VS重炮。一方是破阵杀敌的好手,一方是坚强有力的支援。形势岌岌可危,然而当面的德军部队,由莱因哈特大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发现了战机——注重快速推进的苏军没有保持一条完整、紧密和连贯的战线,步兵师之间联系很薄弱,导致战线存在薄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