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小时候乡镇的茅舍屋,门楣贴“铞邀砂锅”,门联是“有板眼来砂,用铞子来邀”,一派汉口伢童年的春节喜庆。到了深夜,忽而又有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小时候上学,断不了要被老师骂。迟到早退啦,没戴红领巾啦,忘记完成作业啦,课堂上不好好听讲啦,老师就会生气。老师一生气,就瞪圆了眼,铁青着脸,伸出右手食指,说一句厾一下我的脑门:“看你这吊儿郎当的样子!看你这吊儿郎当的样子!书也不好好读!话也不好好听!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很难想象吊丧和吊胃口能有联系,同一个字为什么在意思上有这么大的区别,汉字“吊”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格物致知,格“字”升心智,通过对“吊”字的解析,我们会找到答案。甲骨文的“吊”字(如下图),的确够绕的,乍一看这怎么都是线,跟麻花一样,其实跟麻花没关系,跟线倒是有关系。
☞ 方言:最早出自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土话”或“土音”,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