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生产队的产生与发展的二十多年艰难历程中来看,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保证社会粮食生产起到了大的作用,也为社会贡献了近几十亿斤的粮食,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以上这些成绩是值得后人的肯定。
我们村在华北平原上,地势平旷交通方便,非常容易耕种。可惜村里的耕地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盐碱地,改革开放前那时候,每年冬春季节地里没庄稼的时候,都能看到盐碱地里白花花的盐碱。这样的地,好年头一亩也打不了一百斤粮食。
首先讨论一下“计划经济生产队时期”的种地人是不是比分田到户后种地人多?我们知道,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到1982年分田到户以前,农村土地属于“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期,1982年分田到户至今,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就在于有了机械化,如用机械种地收割,用机械化生产的化肥,用机械化生产的农药,甚至培育良种也有机械化的帮助,这使我们的粮食生产不费力而产粮多了,还有机械化的生产石油制出化学纤维,使我们的穿戴也丰富多彩了。
历史上,每个年代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或人物或事件或事物等,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符号,远的不说,就以近四五十年的历史来说,就有许多这样的符号,如“万元户”,成了80年代初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符号,“下岗”,成了90年代国企改革、打破铁饭碗的符号,“红码绿码”成了新冠疫情肆虐三年的防控符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