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家庭贫困,“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文章来源 | 网络朗读 |马琳本期编排 |张橹监制 |王坚这几天,一篇博士论文中的《致谢》部分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寥寥数笔勾勒出自己二十二载,走出山坳的求学路,其中近乎触底的境遇、被贫穷触及的自尊、拼尽全力的争取、对苦难的释然...
2021年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6月24日,黄国平作为西南大学本科生校友代表回到母校为2021届毕业生分享人生感悟。
说说你的看法,以及你的求学经历,分享一下。“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有人建议,该拍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后浪》。
黄国平自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2004年升入仪陇中学,2007年在绵阳南山中学复读;2008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2017年7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