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孩子上初中以后,班级里的“前十名”有了新变化。孩子们上小学时,成绩单上的前十名,一般是女孩子成绩比较稳定。但等孩子们上了初二,班级前十名里,男女比例大都很均衡了。甚至,还有些班级的“前十名”,有一大半都被男孩子拿下。
初二的两大难点,几何和函数之所以难,在于不再是比拼计算的细致度,而是比拼逻辑思维能力,其难度看似突然提升,但却是小学至初一长时间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差距的集中现象,而初一则是初二分水岭之前,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中学阶段容易出现掉队的三个阶段,一是初二上学期,思维意愿和学习投入度不足,二是初二下学期思维能力不足,三是高一赛道再次转换,集中淘汰过于依赖外力的学生,三次分层一次幅度比一次明显,但介入初二和高一之间的初三,却只是在初二两极分化基础上,出现天上地下的表现,初二以后中考成绩格局大致
初二分水岭,一大半的原因在于数学,几何和函数,不再是简单的教什么学什么,而是需要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即使难度不大的自主思维能力要求,也有一大半的学生难以适应,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自主思考,就此掉队分流,还有一部分学生依靠培训练习模型。
比如一所四星级高中分数线580分,指标生分数线565分,主城初中指标生假设50人,但第60名就已经达到高中线,不存在低于统招线的情况,即使考的不好的学校,上线人数略低于指标生名额,但降分也不会太多,也需要接近统招线。
第三道门槛:物理,上学期趣味科普,下学期隐形分层。初中阶段最被高估的学科,无疑就是物理,很多人将初二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算在新增加的学科物理之上,但其实初中阶段的物理,并不是导致成绩分层的关键学科,尤其是上学期的物理声光热三大板块,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学起来也毫无压力。
初中产生明显分化的两个节点,都集中在初二,上学期的数学和英语,下学期的数学和物理,而初三阶段虽然难度明显提升,但往往只是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跟不上的差距更大,在初二下学期,学生所处的层次已经大致确定,同档次学生只能在所属区间内实现超越,而很难跨维度提升成绩。
初一虽然新增政治、历史、地理和是生物四门学科,但并没有分摊学生过大精力,相反这四门学科偏重于记忆,反而使得学习投入度高的学生更有优势,小学的优势在初一阶段往往能够持续,并有所扩大,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