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是面部的“守护神”,一旦它“发怒”,那可是“痛不欲生”。三叉神经痛被全世界公认的、比肩生娃的“天下第一痛”,而且它善于“伪装”,极其容易被误认为是牙疼、脸疼、眼睛疼、头疼......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不低,每10万人中就有接近200人发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面部疼痛到医院就诊者约 60% 是三叉神经痛,根据病史、发作部位、性质及触发点,经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易于确诊,但需与其他面部疼痛相鉴别。这些肿瘤早期可能仅出现三叉神经痛,随肿瘤增大,可出现 V 、 VII 、 VIII 、 IX 等颅神经受损的表现。
这些疾病若症状严重时,也可导致患者吃饭、饮水、甚至说话等诱发疼痛,从而与三叉神经痛相混淆,导致得到错误的诊断和治疗,部分患者会延误治疗时机而加重病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本人及整个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医生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告诉陈先生"你这是急性心肌损伤,必须马上治疗,一刻也不能多耽搁了!"陈先生当场惊呆了,问医生:"我只是腮帮子疼,下巴酸,手臂稍微有点没力气,怎么会是心脏问题呢?"医生随后由为陈先生紧急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陈先生的右冠状动脉近端90%狭窄、远端已完
(1)三叉神经痛:疼痛性质: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数分钟,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
本报记者 陶慧 通讯员 王海芳 徐春娥深圳一位杨老太饱受面痛之苦已有数十年,最近几个月,右边脸颊反复闪电样剧痛,疼得睡不着吃不下,连说话都不敢张口,整个人精神恍惚,消瘦了不少。在数十年之间,老太太试过各种药物、针灸、牙科的治疗,但是都没有让疼痛远离她。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8日讯(记者武叶 通讯员陈梦婷)脸突然变圆、变肿,脸部酸痛,吃东西时更痛……别慌!春季传染病“悄然而至”,你可能感染上了“流行性腮腺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武汉疾控免疫规划专家带您认识它。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那么,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什么情况下能引起三叉神经痛?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怎么预防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科焦冬生主任告诉记者,近期科室已经接诊多例类似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流感发病后不久,出现了面神经炎的症状,“包括嘴角歪斜,眼睛闭合困难,出现大小眼,额纹变淡或消失等,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前端味觉减退,喝水时漏水,甚至流口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