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周末面向社会开放“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参与“月宫365”实验的志愿者“被围观”。原本计划于5月10日出舱的实验“突然”要延长5天,对此,“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解释说,这是事先设计好的,意在观察志愿者相应的心理状态与反应。
12岁的李台霖从北京东城区赶来,10岁的杜卓远从河南济源赶来,目的都是一个——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月宫一号”科普基地昨天和今天首次向公众开放,两天共开放16场,预计接待观众近600人。
当人类踏入月球的那一刻,或许会疑惑:我靠什么可以长期驻留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20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的团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经过10年努力,“月宫一号”惊艳亮相。
中国作为全球深空探索的重要参与者,正在稳步推进月球基地建设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代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与俄罗斯等国合作),并逐步实现长期驻留与资源开发。以下是结合中国现有技术路线与规划的综合方案:### **一、总体规划与阶段目标**#### **1.
9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出席活动时介绍,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套环境控制及生物保障系统,能保证人在太空中生活及进行科学实验,以前是携带式,现在空间站是再生式,未来可能会有“太空农场”,在上面种庄稼、种植物,形成生态式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