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佳 实习生 史继超)95后女生吴孜彧与一批年轻人在武汉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悼念产品,已经可以实现“AI写信”功能,通过AI模仿逝者回信,让生者可以与逝者在数字空间交流。果然视频|用AI与逝者“对话”!
“我的一个妹妹因为意外去世了,我们很想念她,请问能否用AI技术‘复活’她,实现基本的交流?”“舅舅离世了,全家人都在瞒着80岁身体不好的姥姥,能不能用AI‘扮演’舅舅,让他对姥姥说几句话报个平安?”“我儿子因病意外去世了,我还想见见我儿子。
今天是清明节,又到思亲最浓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用AI技术实现“复活”逝者,已成为继“数字祭祀”之后,殡葬行业又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探索。那么,当殡葬行业引入AI技术,你能接受与AI“复活”的亲人对话吗?AI“复活”亲人为何会引起正反两阵营的激烈争论?
这仿佛是一个必然,当技术攀登到一定高度,伦理的潘多拉魔盒就会被冲击打开。正如,近期频频“出圈”的AI“复活”。在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病逝女儿后,张国荣、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已逝明星也纷纷“出现”在镜头前,倾诉对粉丝的感恩与思念,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只需要52.1元,就能还原逝去亲人的容貌并和ta聊天。”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似乎日渐成为可能。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用AI“复活”逝去的人,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
“妈,我是建国啊,我都长白头发了,你也保重身体啊。” “小四儿,妈真想你了。” 一段视频,记录下网友张建国购买AI技术“复活”去世27年的母亲的场景。短短几句沟通,让他满眼泪水。 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让与逝者“再见一面”成为可能。
23岁的太原市民刘倩最近把离世3年的妈妈“复活”了。她的手机里多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妈妈可以眨眼、微笑、开口说话。“倩倩,妈妈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爱你。”自从她的妈妈因车祸突然去世,刘倩就沉浸在对妈妈的思念中,妈妈的离世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
文丨荆木姜在母亲离世之后,西琳·马拉斯(Sirine Malas)急需寻求一种途径,以排解内心的悲痛与哀伤。Sirine Malas(左)和她小时候和母亲的合影“当你软弱时,你会接受任何事情,”她说。该女演员于2015年离开祖国叙利亚,携母亲Najah一同前往德国寻求更好的生活。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体验之旅,身体是灵魂借住的客栈,当“退房”的那一天来临,要学会告别。这样的告别,串联起一系列的产业链。第一财经记者多年前曾做过深度调查,传统殡葬产业链涉及安宁疗护、生前预嘱、生前契约、遗体处理、葬仪策划、墓地、雕塑、园林设计和祭扫等。
漫画/张平原 有了技术加持,和逝去的亲人“对话”并非遥不可及。 清明节将至,用AI(人工智能)“复活”逝者的话题火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花费数十元至数千元,将已故亲人的照片、音视频等发给商户,就能得到一段让其“鲜活起来”——有微表情乃至开口说话的视频。
今年清明节期间,南宁、杭州等多地陵园引入AI技术“复活”逝者,使亲属与AI数字亲人实现实时对话,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就在不久前,还有网友发布了利用AI技术制作的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去世明星的“复活”视频,几人在视频中先是向“粉丝”问好,随后又表达了思念与祝福。
用户只花约9.9元就能与去世的亲人通一次信,扮演“亲人”回信的其实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称)。针对网上出现的这种新的纪念方式,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有人为这项服务叫好,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智商税”。
复活已故亲人使用AI技术是否可接受,涉及许多复杂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考虑,应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且遵循法律和伦理的准则。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美国一名记者在父亲去世后造了个父亲版的对话机器人,可以以问答和闲聊的方式,再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他说自己经常一边和软件聊天一边又哭又笑,好像父亲与他同在。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亲人,但这一份纪念父亲的感情令人动容。对此,你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