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年无事可做逛书店时,看到一本名为《敢于孤独的勇气》的书,因为书名,我这种万年不买纸质书的人破天荒地买了。有点对不住各位文学巨匠。当时心态很浮躁,沉不下心,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我在看了此书的一个章节后就没看了,“安心”的把它放在一旁做个摆设。
2000多年前,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让别人做了。这是一个符合人性的观点,多少年来,这已成为人们做人处世的标志性道德规范。然而还有一种相反的理念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论交往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Susanne Hoeber Rudolph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其主要研究于2008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3卷本《Explaining Indian Democracy: A Fifty-Year Perspective》,其研究多与其丈夫共同撰写,包括Postmodern Gandhi and Other Essays — Gandhi in the World and at Home、Transnational Religion and Fading States、In Pursuit of Lakshm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Indian State、Essays on Rajputana: Reflections on History, Culture and Administration等。
艾尼丝·肯特太太想聘用一位女佣,便打电话给那位女佣的前任雇主,询问了一些情况,得到的评语是贬多于褒。女佣来的那一天,艾尼丝说:“我打电话请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说你为人老实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惟一的缺点就是理家比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得脏兮兮的。
瓦提尼愣愣地站在那里,显得很卑微,一句话都没有了,只是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张虎跃】:瓦提尼虚荣,说明他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也是对自己爱的一种表现:对自己爱,所以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为了获得更多别人的肯定所以就虚荣。
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下)四、儒家在21世纪的意义 最后,我想提一下,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下,到底儒家传统可以扮演什么角色?雅斯贝尔斯在1948年说世界有四个典范人物: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他们一直影响我们今天。实际上,穆罕默德、庄子、老子这些人物也该包含在内。
论同情心与理性曼德维尔很明白,算上他们所有那些品德,如果不是天性赋予他们一种同情心,来辅佐他们的理性的话,人永远也好不过怪物:但他没有看到,正是从这种品质流露出所有那些他所否认的社会品德。什么是慷慨、宽恕或人道?不正是施加于弱者、有罪者或全人类的同情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