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强大活力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今年的春节尤为特殊,这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去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辉煌见证,是历代先辈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通识和精神支柱。它包括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重要的民族文化精髓。这些非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来源:中国青年报 传承非遗,近九成受访青年认为重要的是坚持匠心守正创新82.9%受访青年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守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从“古老、稀缺”到“跨界、潮流”,非遗逐渐焕发新的活力。当年轻一代加入非遗传承行列,会为非遗带来哪些变化?他们又怎么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丁永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近些年来,随着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兴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作者:熊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文化工作,然而大多数非遗在传统媒介渠道中因为表现形式单一、表达方式枯燥而导致民众缺乏兴趣、内容难以传播。
非遗传承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工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各地的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家战略,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优势,持续涵养文化生态,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大放异彩,为中国梦的实现守住“根与魂”。
□张一一(青年作家、文化评论家)非遗文化题材电影《图个啥》剧照。继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含泪痛陈戏曲界现状引发网络热议后,以山东济宁兖州兖曲社社长颜宁为原型的非遗文化题材微电影《图个啥》上线来也迅速出圈,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板年画在武汉地铁二号线首次亮相,这是武汉地铁首次整合木板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迎接农历新春的文创活动。临近春节,将带有尉迟恭、秦琼之类的木板年画“搬进”地铁,既增加了节日的喜庆,又将木板年画火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