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王梦遥)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最高法日前出台了《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制度,将虚假诉讼参与人列入失信人名单,逐步开展与现有相关信息平台和社会信用体系接轨工作,加大制裁力度。同时,对法院工作人员参与虚假诉讼将从严处理。
甲唆使法官乙枉法裁判,毋庸置疑,乙利用职务便利为甲谋取私利,构成了虚假诉讼罪和民事枉法裁判罪,但是这并没有将乙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价,在造成对他人财产权益造成侵害的前提下,法官乙同时可能又构成了财产性罪名中的敲诈勒索罪。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的,必须坚持刀刃向内,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意见》将自
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个依法惩治虚假诉讼犯罪典型案例,以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指引和行为导向作用,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图据视觉中国据介绍,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以下审判原则和工作要求。一、针对重点领域有效甄别和及时发现虚假诉讼违法犯罪。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件的指导意见合集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0〕17号)01、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罗沙、李晋娴)虚假诉讼行为违背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扰乱正常诉讼秩序,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20日发布近年来生效的4个依法惩治虚假诉讼犯罪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指引和行为导向作用,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借助诉讼这一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民事虚假诉讼现象不断涌现,已衍生到“套路贷”“校园贷”等领域,与非法拘禁、黑社会性质犯罪等刑事犯罪相伴而生,虚假诉讼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到社会公众安全,更是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一、前言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离婚案件、民间借贷纠纷、融资担保合同、买卖合同纠纷、拆迁等案件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虚假诉讼不仅严重妨害司法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还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诚信体系。
诉讼过程中,发现对方提交了假证据!为什么法官没按伪证罪或虚假诉讼进行处罚,直接把对方送进监狱?其实里面涉及了假证据、伪证罪及虚假诉讼三个独立的法律问题,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便能轻松判断法官是否公正?是否有问题!
原创 德化法院 德化法院法律不是儿戏,不会保护非法债务,若是当事人隐瞒事实、伪造证据、虚假陈述、滥用诉讼权利,企图利用法院的判决洗白并取得非法债务,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近日,德化法院作出今年首份罚款《决定书》,依法对一起虚假陈述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原、被告分别作出处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