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阜阳历来文风昌盛,特别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文化的节点上,既有南方的秀美,又有北方的雄强,历代不乏名家或在此为官,或宦游于此,对阜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梁巘的出现,阜阳区域书风逐渐的形成,一直影响着阜阳书坛的发展。
李援朝 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二·祠庙,第60页)记载:“龙王庙,在南城外郭,神本颍人,居百社村,张姓,讳路斯。16岁中进士,曾令宣城。罢归尝告其妻子曰,吾龙也;后与九子俱化为龙,立祠百社,岁时请祷获应。移庙南郭历年滋久诚怠而升矣,故庙犹存。
“阜阳市图书馆地方特色古籍数据库”阜阳,人杰地灵、贤达辈出,管仲、鲍叔牙,三国郭宪、唐代萧颖士,宋代王铚、王明清,明代卢翰、张鹤鸣,清代刘体仁、连斗山、汪廷玉等皆为阜阳人,又有欧阳修、苏轼、张耒、屠隆、王九思、卢见曾等在此为官,他们为阜阳留下了丰富的古籍地方文献遗存。
“阜”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原意指起伏的山,后引申为厚、大、多和财富之意。“阳”字,用于地名,一般指山之南、或水之北。作为地名的“阜阳”,可理解为富裕而充满阳光的吉祥之地。公元1735年,清乾隆帝为“阜阳”赐名时,不知可有此寓意。
掩龙村是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县志记载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掩龙村在村总支书 王红战的带领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纵深发展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掩龙村又有了新的故事赵雪是一位在文明新风吹拂下拎包入住到掩龙村的最美新娘李飞和赵雪家住三合镇掩龙村邢庄没有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