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给人的印象是“搂搂抱抱”,成为了很多人爱情片的启蒙片,《多瑙河之波》应该是诸多罗马尼亚影片中颇有影响力的作品,该电影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托玛,为了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混进了囚犯队,让港务局挑选去当水手。
《多瑙河之波》是罗马尼亚电影,从记载来看,它是1973年在全国公映的。而实际上,这部电影,长影早在1960年就已经译制完毕,但似乎并没有投放市场,而一直到七十年代,才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这中间似乎有着某种隐衷。
◎译名 多瑙河之波◎片名 Valurile Dunarii◎又名 The Danube Waves◎年代 1959◎地区 罗马尼亚◎类型 剧情◎片长 99分钟◎导演 利维乌·丘列伊◎编剧 杜米特鲁·卡尔贝特 / 弗朗奇斯克·蒙泰亚努 / 提图斯·波波维奇◎主演 拉扎尔·弗拉比耶
罗马尼亚电影一度被中国观众概括为“搂搂抱抱”,这一印象,应该主要是来自于文革期间放映的《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之波》剧照这部电影里的一对罗马尼亚新婚夫妇搂搂抱抱羡煞众人。而另一部文革期间引进放映的《爆炸》为这一印象作了添波助澜的贡献。
人民网华沙5月16日电 (记者李增伟)15日晚,“2024罗马尼亚中国电影周”在布加勒斯特隆重开幕。电影周活动由中国国家电影局、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共同主办,中国电影频道、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联合承办。
1990年代初期的一个3月,我作为工作组成员,从成都到驻错那部队蹲点。那时,立春已过去10多天,成都街头一些四季常青的花木更加青翠,银杏、垂柳、水杉等也都渐渐恢复生机,吐出了嫩叶,但西藏的许多地方还是冰天雪地。
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娱生活,在许多人心目中,主要就是八个样板戏。六七十年代,家里有台收音机,从早到晚,八个样板戏轮流播放全本。广播电影,也几乎全是样板戏,所以,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基本上都能哼几句“浑身是胆雄赳赳”之类的唱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马尼亚电影在我国曾风靡一时。其独特的剧情、精湛的演技、紧凑的节奏以及优美的音乐,与当时国内电影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再看,尽管画面质量差了些,但故事依然引人入胜。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些经典影片?
那时候的文艺生活单调乏味,所以,吃过晚饭后能去大礼堂的操场上看电影,就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了。我们这帮小孩子,放学之后,会急不可耐地扒拉几口晚饭,带上家里的小板凳,跑到操场上去占位子,印象里那时候平常没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