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是其六世祖,父亲邓以蛰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是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
杨振宁先生100岁了,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一场名为“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的活动,庆祝他的百岁生日。杨振宁亲临现场,除了致谢与回忆之外,他发言中对50年前邓稼先一封信的回应,也引发了诸多人的感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新中国,辞去国外的优厚待遇,长期艰苦奋斗在青海高原和荒无人烟戈壁滩上的高尚情怀。但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则是主流价值观,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一再涌现。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纪念日。同年,恰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策划出版《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以飨读者,共话家国情怀。
2024年,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又恰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我回到故乡安徽怀宁,前去瞻仰他的出生地,探访他令人仰望的人生。“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也是负责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而隐姓埋名28年的主要领军人之一。本文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6个方面概括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揭示了其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
白俄罗斯公投,要退出无核国家,有网友替他们总统总结了一下事件背后的意思:没有核武器的震慑,就是挨打的对象。还记得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一个片段吗?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这不只是电影,也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