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形态都是多样化的,在农村生长的草木有菌类、藻类以及蕨类植物等等,它们往往随着分类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老邪今天要说的植物就很神奇了,它是菌类植物中的一种,可以释放出一种“烟雾弹”,农村俗称“马粪包”,都说它是马粪包,其实和马并没有什么牵连点,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要是看到植物可要好好采回家。
作为农村人,在这个春满大地的时刻,谁也不愿意窝在家里,而是一到天亮就往山里跑,这时候别说山里有什么野味,就是山里那些刚长出来的杂草都备受欢迎,只要可以当野菜的野草,几乎不会被错过,有人干脆放下农活,整天泡在山里挖野菜。
马粪包,并非马粪蛋子。它是一种菌类,其学名叫马勃,全子实体呈球形或鸭梨形。直经一般在10~30厘米或更大。幼时柔软,白色,内部肉质带粘性。成熟后体轻,全体呈深棕色,摸之有弹性,表皮纸质,内部充满黄褐色粉,捏之冒“烟",其“烟"即孢子。
太康的盆友们,以下这些小时候人见人爱的野果啊野花、野草你还记得多少?是不是有些都叫不上名字了呢?小乐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而且它们还有很强大的功效哦~1麻梭俗名麻梭,学名不知。其籽微香,儿时常剥着吃。旧时形容谁的脸长得难看且乏味,就说,看你那麻梭脸!
记得儿时,无论是山上、地上,还是田里、路边,总能看到各种各样,形形式式的小花小草,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下面,小编就带你回忆一下那些小时候经常见到的,但又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或许,还能让你想起几个小时候的趣事呢 嘻嘻…
牛溲马勃,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该成语出自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不可随意丢弃,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韩愈提到“医师之良”,点明了此成语具有医学内涵。“牛溲”和“马勃”指的是两种植物。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说:“牛溲”原指“牛屎”,又是植物“车前草”的别名。
前几天,在野外偶然碰到一个圆球状的蘑菇,因是第一次见到,不知它叫甚名啥,就暂且叫它为野蘑菇吧。听一位东北同事说它叫牛粪包,他们那里很常见,于是我便上网科普了一下,原来它学名叫马勃,曾用名五花八门,牛粪包,马粪包,马屁泡,灰包等等,它幼时可是一美味食材,长大后更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粉末用于外伤止血的神奇功效堪比威震武林的秘门金疮药,内用更有清肺、利咽、解热的神奇功效,看来这味野蘑菇确实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大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