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中国证券报》19日刊发文章《再融资专项债密集发行 央地做好化债“后半篇”文章》。文章称,今年以来,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迅速推进。截至2月17日,各地已发行或计划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规模近8000亿元。
(本文作者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转债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转股、回售与到期,此外,违约、破产重组与减资清偿理论上也可能发生。历史上转股是转债主要的退出方式。在近两年股票市场震荡的背景下,部分发行主体即将面临转债到期的问题。
1月13日,湖北省与青岛市率先完成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招标发行工作。当天两地发行的不仅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券”),还有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下称“置换债券”),地方政府发债与化债工作同时在年初启动。
记者 辛圆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提出了关于平台公司转型的路径。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积极稳妥盘活财政性资产,减存量、遏增量债务,争取早日“脱红摘帽”。科学分配使用债券资金,优先置换高成本隐性债务。
各地正在加速推进化债工作。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四川在2月20日完成了再融资专项债券(二至四期)的招标发行,实际发行规模达到506.75亿元。这是近期各地密集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融资专项债券的一个缩影。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郑康(化名)2025年回看他若干年的化债经历后感叹。郑康是北方某县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这几年,他周转于金融机构之间,曾在会议室里被讨债人“拍桌子”,也在政府门口数次应对过前来讨债的个人投资人。
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两个月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6万亿元的化债方案。按照分批推进的安排,目前进展如何?对于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下一步有何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