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电视剧《三体》中,“三体人”通过自己的科技影响了地球上粒子加速器的运行,最终使得实验的结果变得毫无规律可言,电视剧中出现的粒子加速器就是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对撞机装置长啥样?它能帮我们做些什么?这样一台大型机器又“撞出”了怎样的科研火花?
2014年,中国宣布计划建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意图通过探索希格斯粒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推动物理学研究的进步。这个耗资数百亿、宏伟壮丽的项目得到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更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大雄心。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启动的粒子超级对撞机项目吗?说起这个话题,是不是突然间有些困惑,算下来美国在这个项目上已经研究了40多年,怎么这些年来反而没有声音了呢?毕竟这可是美国,做出一点点小小的成就,都恨不得宣告全世界,顺便打压、阴阳其他国家的美国!
杨振宁,那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竟然强烈反对我们国家建造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有过一次国内的访谈,网上能找到视频,有国内高校的学生当面提问对撞机的事情,杨老回答的大致意思是,高能物理几十年没有研究出什么东西,已经是个没落的学科,“很高兴中国没有上外国人的当”。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所有重大的科技变革都来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我国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中国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成立75周年。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几代中国科学家风雨兼程、朝夕不倦,铺就了一条闪亮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让亿万中国人为之振奋的事情。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粒子物理学(旧称高能物理)的研究范畴,彼时国内高能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粒子物理学是研究亚原子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成立75周年。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几代中国科学家风雨兼程、朝夕不倦,铺就了一条闪亮的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回望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有无数值得我们纪念和体味的瞬间。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聚焦并系统解读“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的10集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12月30日晚起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10集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即将播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马上要动用中国数百亿美元建大对撞机。2019年4月29日下午,杨振宇在中科院大学当着几千师生的面,很明确很肯定的表态:反对中国马上开始建造大对撞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王贻芳所长一个人说了能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