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他培育并推广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包括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等。
编者按他们从基层来,从百姓中来,从中原大地的广袤乡村、工厂学校、街道社区中来;他们拥有同样坚定的信仰、焕发同样昂扬的精神、胸怀同样炽烈的赤子之心;他们带着泥土的芬芳,肩负着组织的信任,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他们,就是来自基层的党员先锋,是践行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先进分子,更是我省共产党员
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粮食产量质量,是今年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一直关注的内容。他走进田间地头,听农民话发展谈心声,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我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小麦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一颗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10月24日,出席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也对顶端新闻•大河网记者说出了他的梦想:他希望小麦长得赛玉米,穗子长得像谷子。
来源:【新乡日报】新乡网讯(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其中中国科学院583人,中国工程院655人,河南省15人获得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资格。由省科协推荐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名列其中。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与消费大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小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增长,迫切需要依靠自主创新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解决小麦产业链中的断点、堵点和短板。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其中中国科学院583人,中国工程院655人,河南省15人获得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资格。由省科协推荐的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名列其中。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文 冉衡 摄影】提起小麦,他如数家珍;提到责任,他义无反顾。忙碌,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日常的关键词。如今,他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又迎来了新的重担。3月3日,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会。
让今天中国农业有良种用,让中国人都吃得上饱饭,杂交水稻要感谢袁隆平,杂交小麦要感谢李振声。1956年,中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种病是一种真菌引发,会寄生在小麦叶片上、破坏光合作用、掠夺小麦养分水分、令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编者按:又是一年春风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将于3月初在北京召开。中新社记者近期采访了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了解了过去一年他们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故事和心声,即日起陆续播发。
3月15日,武陟县乔庙镇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麦田内,春管正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农业,必谈粮食生产,深情寄语:“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