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筋拔骨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属于基本功,当然,这也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功。上肢从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从脚趾、脚掌、脚踝、膝、胯到腰,躯体从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颈椎,练时配合呼吸,尽量松弛,再转到逐步抻拉伸展,一定要配合气沉丹田的深呼吸。
太极拳虽称为拳,但在整个套路中用拳的式子只有五个,是谓“五捶”,拳和捶是同一法之不同称谓。太极拳的握拳方法是从小指到食指,一个一个地往里卷,然后大指压在食指与中指的中节上,但是拳头并不攥紧,而是空心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202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一、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
这又是一场武术人的切磋,一位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拳师,一位是曾经的全国武术冠军。陈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主席,其父亲是太极拳“四大金刚”、“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
2015年马可同学在陈家沟留影本文作者简介:马可中国,25岁接触禅修,2004年开始学太极拳,2014年发起太极寻根之旅。5年来每年耗时两个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终于找到传说中的太极真传。2019年10月创立《极禅自然练功法》,初步揭开了修行和太极的神秘面纱!
那时,自己已经站过几年桩,练过几年拳,具备一定的基础,自认为腰腿已经不错了,但没想到,师爷却说:“桩还要继续站,身上还不够松。就好比一 块刚搓揉成团的生面,既需要一定的时间醒发,更需要化时间不断搓揉”。
太极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单鞭—式在传统太极拳中多次重复进行,除它具备着拳式的重要性外,它适时地调节人在激烈动作完成过程中的呼吸,它是拳式转换的枢纽,也是整个套路在演进中的“加油站”,它是拳架在运行过程中实行起承转合和编排节奏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