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一位诗人为什么会去写科普书?”“诗歌写作和田野调查是没有关系的吗?”……4 月23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里,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来到西南大学附中,与师生们共度“世界读书日”。
八十多年前,她应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约来到重庆璧山投身到乡村建设实验中;即便是退休后,她又先后6次回到这里并成立了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基金……她名叫伊莎白·柯鲁克(中文名饶素梅)。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这样一位加拿大人和重庆璧山的小山村产生了深厚情缘?
新重庆-重庆日报 彭水,居渝东南腹地,是重庆市唯一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古之彭水,坐拥天然盐泉和丹砂之利,又承乌江和郁江水运之便,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渝、黔、湘、鄂、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重庆-重庆日报 公元821年,经过重峦叠嶂的三峡,穿过雄奇险峻的夔门,夔州迎来了一位新上任的刺史。作为夔州最高行政长官,他在这里见过热情好客的本地居民,体验过本土民风民情,并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江之岸,杨柳依依,青葱翠绿,水面平静无波,但岸边女子心绪却不平静。
书卷有味,阅读有光。如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4月21日上午,“书香中国·悦读文学”中国作协第二届全民阅读季在重庆大足启动。阿来、王跃文、东西、董仁威等大咖作家齐聚山城,通过系列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打开方式,掀起全民阅读新热潮。
新重庆-重庆日报 康震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李白是一阵清风,只要他愿意,便可以去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这个浪漫且自由的灵魂仿佛一直在路上,用脚步丈量着世界,称得上是大唐第一“旅游博主”。尤其是重庆这座城市,李白曾三次来此“打卡”,途经之处皆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新重庆-重庆日报 “忆昔危楼夜读书,唐诗一卷瓦灯孤”(何其芳《忆昔》)。这里描写的就是何其芳发蒙(读书)的地方与情景。包家寨,是距万州城二三十公里、在群山之中巍然耸立的一座山顶上修筑的石寨,四周悬崖峭壁,只有其中一面向东斜下的石梯是上下唯一的通道。
中新网重庆4月21日电 (梁钦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研讨会21日在重庆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等地的作家齐聚大足,深挖大足石刻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
什么是重庆故事?如何讲好重庆故事,助力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多位重庆本土文学名家齐聚一堂,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3月15日上午,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主办的“阅读面对面·重庆文学公开课”如约在解放碑重庆书城再度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