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王敏“参观完展览,我很震撼,量子技术的应用已经如此广泛了,很多成果得到了转化。这让我们从事量子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有了更大信心。”在近日于合肥召开的2024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如是说。
就量子力学所存在的问题与潘建伟先生商榷。量子力学之所以是存在问题的理论,仅仅是因为量子力学是建立在错误理解和解释量子现象的基础上的。这是量子力学存在问题的真正根源。纵观大千世界,不论宏观与微观,都存在量子现象。
在7月27日上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带来了以“新量子革命”为题的主旨报告,探讨了如何利用量子的基本性质推动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这一问题。
面对科大附中的高中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潘建伟院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量子力学理论本身还在发展,目前看来,至少它原理上没有禁止其实现。关于星际旅行的实现方法,人们大致有一些想象,在我看来,如果将来真的被证明可行,我认为大概率还是要通过量子隐形传态”。
他是国际量子力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中国的“量子之父”!他为国家的量子通信做出巨大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在量子计算、多光子纠缠操纵等量子信息实验领域获得快速发展。他带领团队成功自主研发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随着全球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的升空与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贯通。10月28日,在未来论坛年会上,潘建伟和来自北京、天津的中小学生对话,解答了他们关于量子物理的疑问,并分享了个人在物理研究上的经历。
潘建伟教授在他的导师,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里表示,自己一直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是收到了杨振宁教授的指引。杨振宁,百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今日度过了他的百年华诞,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物理学家。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最新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和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Cabello教授合作,利用超高精度超导量子线路实现确定性纠缠交换[1],以超过43个标准差的实验精度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确立了复数的客观实在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