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这部戏,在上海大剧院的二楼,人比匾额高的二楼,以一种俯视的视线看,总觉意犹未尽。该剧这次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再演。安坐在戏台的第三排,微微仰头的角度,我看着法源寺的匾额,突然心就这样安静下来,人世间的烦恼就在幕布拉开后消失了,我们就这样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晚清。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新华社记者永远在路上,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责中,有着独特的思考、感悟,以优美、隽永的文字写下这些思考、感悟,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与读者分享。
1、缘起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漫漫历史长河,有民族、有家国,有庙堂之高、有江湖之远,有诡奇云谲、有嬉笑怒骂。时间总在流动,而法源寺依旧立在那里,看似未曾改变,实则面目全非。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到过教子胡同,却一直不知道有个法源寺。
2024年4月11日,北京法源寺丁香花绽放,与寺内红墙青瓦相互映衬,弥漫着浓浓禅意,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2024年4月11日,北京法源寺丁香花盛开。CICPHOTO/牛云岗 摄↑2024年4月11日拍摄的北京法源寺春景。
4月17日,在泰戈尔访华100周年之际,以“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为主题的百年丁香诗会在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开幕。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活动,并与著名诗人舒婷、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等嘉宾共同启动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徐婧)100年前,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到访中国,在北京法源寺赏丁香、话诗词。17日,“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活动开幕,泰戈尔后裔、徐志摩后裔和诗歌爱好者汇聚一堂,共享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