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于《论语·先进》中说过:“过犹不及”,意思是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得过了头,那么其实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效果,都不太合适。可是为何会“过犹不及”呢?据西汉中期的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子张曾经问孔子该如何做官从政时,孔子的言论便为“过犹不及”做出了解释——“水至清则无鱼”。01。“水至清则无鱼”后来成为了汉语成语,经常被我们所使用,但其实这句成语还有着更为精辟的、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下半句,只不过很少为人所知,那就是:“人至察则无徒”。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对不会是一首好诗。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实社会里,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了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孤芳自赏,清高,自傲,自命不凡,在交往中常常要求朋友过高,对朋友过于挑剔,由于对自己定位过高,人为的在自己四周筑起了一座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曲高和寡,自然高处不胜寒,人们只好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有话无处诉说,内心必将孤独寂寞,人际关系必然紧张。
常言道:功即是过,过即是功。古今圣贤,难免有功亦有过,古往今来,最不缺的就是好事者,吹毛求疵者更是乐此不疲。所以有功无过者,自古鲜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察者,明也,至察者,洞明也。同师者为同道为徒,同志者为知己为友。至察者,察人察己,清者自清。
徒tú徒【tú】,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脚的前面有个大土块,旁边还有一些散落的土屑。金文的字形把土块直接写成了“土”字,并加上了意符“彳”。篆文把意符“彳”改成了“辵”,《说文解字》是以此为正字。到汉隶才改成了现在的字形。01说 文 解 字《說文解字·辵部》:步行也。从辵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