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显示,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一幅洞穴画被确定可追溯到至少51200年前,这是目前报告的最早的叙事洞穴画。这一年代数据是用一种比标准洞穴画测年法更新的技术估算的。
这个在中国小说研究者看起来甚为简单明了,甚至不屑一顾的问题,却成为西方小说理论家们多少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几乎每一部重要的小说理论著作,都要辟出专章加以探讨,几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也都把此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译 | 文乐乐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一幅描绘猪和类人形象的洞穴画。 图片来源:格里菲斯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印度尼西亚一个洞穴里的类人形象和猪的岩画,至少有5.12万年历史,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叙事艺术作品。7月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Abstract: Chinese narrative texts once existed in three cultural ecology: classics, historical books and ancient prose ecology, storytelling culture ecology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cultural ecology. These three kinds of cultural ecology are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of undertaking before and after,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layers superposition. The study of Chinese narrative should first return the narrative texts to their original cultural ecology, and investigate their nature, form, function and variation in various correlations, so as to obtain re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uch a narratology may be able to better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清代张竹坡言:“开讲处几句话头,乃一百回的主意。一部书总不出此几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意思是,一百回的小说往往在起讲处便提纲挈领地将文章的要言妙道先行预叙。这一说法并不夸张,因为开头包含着小说的“元”问题。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在其新著《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中给出了答案。作者通过解读历史深处的物证,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借文物之口讲述中华民族故事,引导读者尝试从历史深处读懂中国,旨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按照传统说法,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是哥伦布,生于意大利却成名于西班牙。但这里的“传统”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西方的传统,过去西方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认为他们对待历史态度与中国大致一样,所以相信哥伦布是发现美洲第一人。